男孩考61分全家下馆子:父母的及格线,是养一个“没病”的孩子

养育这件事,健康才是根本。

一个孩子只有拥有了不轻易弯折的体魄与心理,身体才会有动力,眼里才会有光。

前两天,有个新闻冲上了微博热搜。

一位妈妈笑着推门进来,对坐在沙发上的爸爸说:“梁医生,你家祖坟冒青烟了,恁儿考了61分!”

说完,她一把将孩子搂进怀里,笑得合不拢嘴。

孩子爸爸激动地接过卷子说:“赶紧告诉孩子爷爷奶奶,咱们下馆子庆祝。”

新闻一出,不少网友质疑是摆拍。

但很快,他们就被“打脸”了,而我也从中见识到这位父亲的清醒。

原来,这位爸爸是一名儿科医生。

在医院工作的这些年,他见过太多抑郁的孩子,也目睹过无数父母在病床前懊悔不已的模样。

这些经历,让他深有感触。

因此,他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过高要求,只希望他们能健康、快乐地成长。

新闻里的这个孩子,平时成绩一般,数学经常不及格,这次考试却考出了61分的“高分”。

在不少家长眼中,61分或许是个令人头疼的成绩,但这位父亲却已心满意足。

其实,他一共有三个孩子,另外两个成绩也平平,他也比较佛系,认为孩子的健康远比分数来得珍贵。

这个父亲的教育理念恰恰印证了一句话:医生的孩子最幸福,因为医生看到的都是疾病缠身、渴望健康的孩子。

是啊,一张满分的成绩单,也敌不过一纸重症的诊断书;再金贵的名校录取通知书,也难以换回一个健康的孩子。

如果孩子的身体垮了,就算考上清北,又有什么用?

我们总在追问,为人父母的满分标准是什么。

是培养出考上名校的学霸,还是让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“天之骄子”?

当越来越多孩子因压力患上心理疾病住进医院,很多父母才猛然惊醒:

为人父母的及格线,从来不是养出高分的孩子,而是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。

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》显示,中国青少年中,至少有24.6%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。

让我特别吃惊的是,这些患有抑郁症的孩子,大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。

《解放日报》有篇报道,就读于北京一所知名中学的初二女孩羽羽,成绩始终稳居班级第一。

她学习自觉,从来不需要家长和老师催促。

可到了初二下学期,羽羽仿佛变了个人,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,也不跟父母沟通。

老师也向父母反映,羽羽在学校突然变得孤僻、不爱说话,成绩明显下滑,上课经常走神。

起初,父母以为这只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,并没有当回事。

但在老师的建议下,他们还是带羽羽接受了心理咨询,没想到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。

最终,羽羽被迫休学在家。

所以你看,成绩再好,身心不健康,又有何用?

教育内卷之下,无数父母盯着孩子的成绩单,分数高就喜笑颜开,分数低就唉声叹气。

这导致孩子书包越来越沉,镜片越来越厚,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少。

知乎上有位父亲,讲述了儿子得抑郁症后自杀的全过程。

儿子从小到大上的都是名校,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。

孩子上了高中后,精神压力很大,经常在家崩溃大哭。

父亲没有意识到这是孩子发出的信号,反而劝他:哭出来就好了,学习哪有不累的。

后来儿子开始自残,父亲看到他伤痕累累的手臂,带着孩子去做心理测试被诊断出抑郁症。

即便如此,潜意识里他还是在回避问题的严重性,总觉得“问题不大”。

直到有一天,儿子发短信给爸爸:我实在走不出来。

父亲回短信给他,却再也无人回应。

最后,父亲在一楼找到了儿子的尸体。

李玫瑾教授说过:

“现今的教育主导位置并非孩子,早已变成了家长,不管是进入名校还是社会中上层,大多是家长的期盼,但压力还是放到孩子身上。”

当家长们满脑子都是分数、名校,有没有那么一刻,想过身边的孩子能否承受得住。

可能有家长会辩解,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,不努力学习,孩子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?

为人父母,我特别理解这种感受,好成绩或许的确能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。

可我们也别忘了,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,再优异的成绩也只是空中楼阁。

若以健康为代价,再高的分数也毫无意义。

作家池莉说:我对孩子的期待,首先是身体健康,其次是心理健康,最后才是学业有成。

在这个鸡娃盛行的时代,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,就是守护好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
上周,儿子感冒转成了肺炎,我带他去儿童医院看病。

他虚弱地趴在我肩上,小脸烧得通红,那一声接一声的咳嗽,听得我心头发紧。

想起前两天,我还因为他写作业敷衍而大发雷霆,而当时的我只有一个愿望——希望他尽快康复,别的都不重要。

我相信,每个父母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刻——孩子刚出生时,抱着那小小的生命,唯一的愿望就是“只要他健康快乐就好”。

可不知从何时起,这份初心就被遗忘了。

北大医学博士薄世宁曾向那些疯狂鸡娃的家长提出一个建议:让他们去重症病房看看。

来了你就会发现:你眼里那个成绩平平,但健康快乐的孩子,可能是很多父母梦寐以求的。

安徽一家医院的走廊里,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来看病,女儿被查出绝症。

母亲掏出手机想把这一消息告诉家里人,话还没出口,她已经泣不成声。

伤心的妈妈蹲在了地上,紧紧地握住女儿的手,生怕一放手,女儿就没有了。

十多岁的女儿被吓得瘫软在椅子上,面对崩溃无助的母亲,她也茫然无措。

这一刻,成绩,还重要吗?排名,还重要吗?名校,还重要吗?

统统都不重要了。

在医院,所有的哭泣与祈祷都指向同一个愿望——让孩子健康地活着,哪怕平凡,哪怕普通。

你听不到任何一个父母抱怨孩子为什么成绩不好,考不上重点大学。

在一档纪录片里,小男孩安安得了骨癌。

起初,癌在右胳膊上,父母一心想着: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这条胳膊。

后来,还是截肢了。

父母又想:无论如何要保住孩子的命。

手术后,安安天真地以为病好了。他兴奋地说,想回去上学,想同学,想老师。

可春节前,安安的骨癌复发了,全身转移。

一家人连年也没过,就跑回医院,医生摇头:真的没办法了。

后来,安安住进临终关怀医院。输液不再为了治疗,只为止痛。

最后,安安在父母的怀抱中,永远睡着了。

看完这一幕幕,我的内心只有一个想法:孩子,我只愿你健康,哪怕平庸。

我们为孩子的未来焦虑不已,担心他们输在起跑线上,担心他们不够优秀,担心他们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却忘了此时此刻,我们的孩子能够自由奔跑、放声大笑、健康无忧,已经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幸福。

有一个健康的孩子,就已经是天大的福气。

坦白说,在孩子的教育上,我也曾深陷迷茫、痛苦与内耗的漩涡。

直到在一个寂静的深夜,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,这个问题让我彻底清醒:

二十年后,我希望孩子拥有什么?是试卷上的高分,还是支撑他一生的健康体魄?

我相信,答案,就在每个父母的心中。

最后,我特别想对各位家长说:请别再把目光紧紧锁在那一纸成绩单上。

孩子内心的安定、身体的健康、脸上的笑容,才是真正能陪伴他们走过一生的财富。

接纳孩子的平凡,不是向现实妥协,也不是放弃期待,而是为人父母的智慧。

从今天起,做及格父母,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人,而不是学习机器;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,而不仅仅是成绩单。

说到底,对父母而言,孩子的“健康”,才是这一生最该追求的那个“满分”。

点个赞吧,与所有父母共勉。

发布于:安徽